为何老人爱去西北线(为何老年人爱去西北线旅游)

一、地铁里为什么很少见老年人,而公交上屡见不鲜


为何老人爱去西北线


地铁里面老人很少,而在公交车上面很常见,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要分为几个方面,解释一下就通了。

1、主要还是近距离出行

老人一般坐公交车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早上出去买菜,或者有事情。而这些情况都是属于近距离就可以完全满足需求的,所以相对于地铁这样的地方,一站可能就是很远的地方。而老人们也不需要地铁来解决路途长远的问题,当然也有,但都是少数。

2、老人比较省吃俭用

尤其是现在的很多老年人,都是吃过苦,受过罪的。相比较地铁的价格和公交车的价格,两者就没有可比较性。而且公交车的优惠力度要比地铁的大很多,比如公交车对于一些老年人是免费的,而地铁虽然也有免费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收少量费用的。

3、公交车比地铁更方便

公交车只要是在市区,或者家门口就可以乘坐的到。但是地铁需要走很远的地方才能乘坐,那么相对不方便的老年人来讲,公交车的乘坐当然要比地铁更容易,也更安全。毕竟地铁都是上下楼梯,而且还需要注意那么多人。

所以,上述几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老年人更喜欢乘坐公交车,而更不愿意乘坐地铁的原因。因为这几块确实也是老年人出行最为常见的几种方式,而老年人也更愿意乘坐公交车。

相比较更多的老年人,地铁的乘坐很容易混淆,而混淆以后来回麻烦不说,最后还要花更多的时间要回去,最后还是要归咎于乘坐公交车。尤其是年龄大一点的老年人,来回的奔波势必造成体力上的不支,还比较危险。

纵然,不管发展到如何程度,老年人乘坐公交车还是比较多的。

二、疫情传播链背后***为何老年人爱去西北线旅游

其实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上面的享受了,每当到了一些特殊的时间的时候,人们都会到外面去旅游,有些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就是疫情传播链背后,为何老年人爱去西北线旅游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我个人看来,其实我觉得这主要就是因为现在正值胡杨林最佳观赏期,同时还有很多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1当前正值胡杨林最佳观赏期

其实相信大家对于那些老年人也都是有一定的了解,我们都知道到了老年阶段的时候,其实每个人都是非常怕孤独的,所以他们就会约着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出去旅游,这样的话可以放松心情,同时也是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开心,那么在疫情传播背后,很多老人都喜欢去西北线旅游,这主要就是因为当前正值胡杨林的最佳观赏期。

2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资源

相信大家对于这个西北线也都是有一定的了解,我们都知道它主要包括青海,宁夏,甘肃,新疆等一些省份,而且如果我们去这条线上旅游的话,确实可以欣赏到很多自然风景,同时当地也是有很多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再加上绚丽的民俗风情,这实际上是非常多姿多彩的。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要更多的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对每个人而言,了解这方面的问题都我们都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当然现在外出旅游的话,确实是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好处,他虽然说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但是花掉这些钱的时候,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的生活。

三、历史上闯关东的人为何要选择寒冷的东北,而不去富饶的江南

历史上的几次民众大迁移,其中有名的就是“闯关东“。离井背乡,寻求生路,进入东北,寻求新的土地,建立安居的家园。

但他们为什么要去那个人烟稀少,天寒地冻,环境恶劣的塞外东北,而不去富庶温暖的江南呢?

首先是,东北地广人稀。迁移的多数是破落户的农民,他们手无寸铁,拥有土地才是生存根本。而南方虽然富庶,但繁华的外象下祸乱频频,东北虽有土匪,但无战乱。

再就是,生活习惯,山东和东北近似,语言相同,饮食大抵相仿。而去南方就有些水土不服,再者,南方士大夫,才子佳人居多,对于这些目不识丁的流民来

说,习俗上也不习惯。

最后是交通难题,那个时候,少有车舟,多数步行。山东到东北经渤海坐船,两天能到,步行为四五日。但如果去南方多数是陆路,一路上战祸濒起,时间长了,因条件有限,多数人自带干粮不足,到不了终点早就饥饿死了。综合考虑后,去东北是最佳捷径。

如今的东北人,他们的祖上很多都是山东人。他们开垦了荒芜的黑土地、也让希望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成累累硕果。

看到这个优雅的问题,宋安之不由得站在窗前,深深的吸了口气,想着真tm秀啊…

这个问题,简直怎么说呢,算了我还是解释一下吧,正所谓人离乡贱,没有必要的话,没人愿意背井离乡,更何况迁移到千里之外。

当时山东老百姓为何要去东北呢,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这是起因。

而为什么非要去东北呢?

因为东北地广人稀,而且还土地肥沃,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去江南呢?

大家想想,江南地广人稀吗???

江南历经三次衣冠南渡以后,很明显已经被开发的差不多了。

老百姓大规模跑江南去,不只是没有多少开发的空间,找不到地种。恐怕还会被当地人给打的头破血流,是吃力不讨好,为何要跑到江南去?

所以跑东北很正常,跑江南很明显不现实了。

闯关东,老人们讲主要是去海参崴。更老祖先则真正去了老林。

东北又称林海,冷的外号口极地,胶东人过海便进入东北,辽宁的富足留不下北去的足迹。创并不是傻头呆脑靠运气。有目的地,有带路人,有接头人。拖儿带女,举家外迁,长时间无定居,无目标的,一个可能是政治避难,再就是躲债。就过海这一关,没路费是小事,全家人外出可是麻烦多。

我爷弟兄四个都跟他们的爷闯过崴子。我记事家里帽筒里还有很多海参干,土话叫蚕老头。由老人们从海参崴带来。

祖先沿鸭绿江北上,世代放木头。我爷是老大,二爷在木排上被火烧死了。

闯关东险,不回过日孑的拿不到钱。把头们月月开支兑现,但花花世界让你两手空空。

要好的线人都是把钱存在钱庄,回家算帐。大部人收入可观。所以能去东北闯码头能世代传承。

东北,血浓于水。因为每年都有老家人定居东北。讲话懂,习惯同,人大气,讲信用,路不平众人踩。而且打工闯崴子结帮成伙,胶东人会武功,外人对付不了。所以历史上东北是山东人的第二古乡。东北又被称为胶东的第二后花园。

东此的肥沃黑土养活了不少山东人。东北的三怪三宝养热了人们的眼球,很多美女爱嫁关东郎。东北富,山东女人会当家,老胶东自古女人当家。所以倍受东北人喜爱,也是亲属关系山东人爱去东北闯关东。

至于南下去江浙,水土不服,讲话困难,吃饭也不行,生活习惯更不行。尤其南方人精明,讲话轻声细语。你让吃生葱的山东大汉小声说话这一关就过不了。

歌唱家郭松乌苏里船歌的啊啦哈哈里啦这嗓门就是山东人讲话扯嗓门之声调。

这个调江浙人不爱听,山东人去了,讲话人家也不让进家。这个地方山东人能去吗?

物以类别,人以群分。

不知对否,请评判。

江南人才不会可怜山东人,等待山东人的只有棍棒和驱逐,只有善良的东北人愿意接纳山东难民,东北人救了千万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山东人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通常来讲,闯关东都是指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到山海关之外生活的中原百姓。闯关东都是中原那些省份的百姓呢。民国十八年(1929年)有一份统计资料显示,闯关东的人员中山东省达742000人;河北省,共17600人;河南省11600人;其他地区约10000人。山东省占到71%。从清到民国,闯关东的山东人高达2500万人。有资料表明,解放前东北的3500万人中,山东就占了2000万。这说明闯关东主要是山东人。

山东人为什么要去闯关东呢。

一,山东人土地情结。

不管粮食价格高低,我们山东人来说,土地永远没有荒芜,只有允许开垦,乱石岗也能变成良国,不毛之地也变成桑田。山东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文化代表着的是农耕文明。重视农业,以农为立家立国之本。

二,山东人口众多。

两面环海的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富庶之地。民国初年,山东省的人口已经达高达3100万。山东人普遍存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视人丁兴旺为家族第一要务。因为种植土地也需要劳力,山东人想要把家族传承下来,要生更的劳力,种更多的土地。

三,山东在清朝末年天灾频发。

据史书记载从同治开始,山东出现十年九旱加一涝,特别黄河是悬山东人头顶上的河,几乎乎年年都形成洪灾,使山东土地收成急减,再加山东处于南北冲突中间,兵荒马乱的,人们生存空间已经被压缩。怎么才能家族繁衍下去呢,必须要找到新的土地,才是立足之本。因为山东人除了会种地,啥也不会。山东急需新的土地,来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山东有谚云“逼上梁山闯下关东”,闯关东是仅次于为盗为匪的无奈选择,二者能让山东人相提并论,因为二者有相似之处,就是有饭吃,但同时有风险。但为了生存,不得不面对着这种风险。

这些闯关东的山东人,为什么要选择寒冷东北,而不去富饶的江南呢。

一,东北的土地空闲太多。

康乾盛世时期,关内各省人口每公里平均24人;而辽沈地区每平方公里仅为1.7人,吉林、黑龙江更少。清朝为了保护东北的“龙兴之地”,康熙先后修建柳条边,今天辽宁凤城南至山海关北接长城,禁止汉人进入。咸丰十年(1860年),关闭山海关大门始于向汉民敞开了大门。由于东北多年休养生息,土地有多肥沃呢:“当时的奉天、锦州二府,荒地很多,稍加开垦,即成膏腴良田。”这条件对山东人太有诱惑力了。

二,山东离东北很近。

胶东蓬莱到辽东铁山直线距离100公里、胶东烟台到辽东旅顺直线距离140公里。乘船一夜可以到达东北,历史上曾经几次移民都是船渡大连。中东铁路建成后,山东人先渡船到大连,再乘火车赶赴三江平原等地。如果,没有坐上船的山东就推着独轮车绕道山海关,这样的路程就远了,鲁西北农会选择这条道。

三,山东人闯关东有历史原因。

在明朝辽东是属于山东省管辖,山东人在明代就有向辽东移民的情况。因此胶东辽东两地多沾亲带故。而清初时,清朝又掠40余万山东人为辽东的包衣农奴。这等于给后世的闯关东的山东人有了联系,往前查找能找到自己的近支宗亲,那么在当地落脚会得到照应与帮助。

四,山东人为什么不去富饶的江南。

山东人讲究“富走南,穷闯北”,有钱人才去下江南潇洒,而穷人只能去寒苦的东北求生存。况且南方之土地,都是有主之地,山东人去无法立足。而东北都是无主之地,山东人好立足。再加上南方人的语言与山东语言沟通有障碍,南方人根本看不起穷苦的山东人。所以穷苦的山东人只有选择寒冷的东北去生存。

山东人性格豪爽、重感情、讲忠义喜欢结伙闯关东,多是在老家遭遇灾荒,家里没有土地,身上也没有盘缠,到了关东为了梦寐以求的容身之地,寻找“插根筷子就能发芽”的肥沃黑土地,凭着这份信念,路途再遥远,再艰难也要出发。山东人相信自己辛勤勇敢,靠着自己的双手,能在东北的荒野里生存下来,让荒野变成良田,一座座山东村出现在北国的黑土地上……。

那个时代还是农业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有土地就能活命。山东人为什么要背井离乡,主要是山东一带人多地少,还经常旱灾水灾闹饥荒,没东西吃,不走就可能饿死。东北人烟稀少,有着大片未开垦的荒地,只要去得早,就有土地可以开垦土地,就能吃饱饭活命。这个时候江南已经是人口稠密的地区了,去了也没土地分给逃荒去的人,还得饿死,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而这个时候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如果人口再南迁,必然会因为土地问题爆发巨大的社会矛盾。

实际上历史上山东人也不是只闯关东,之前已经有多次的人口大规模南迁。

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是西晋灭亡时,世家大族衣冠南渡,实际上就是逃跑的委婉说法。山东河南已经有数万甚至数十万人跑到了江苏、安徽、浙江一带,人口南迁太多了,甚至把地名都带了过去。

第二次唐朝的安史之乱时,北方战火连天,河南山东陕西等地老百姓又大量跑到了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甚至跑到了广东、福建,这估计已经有江南人口太多的原因。

第三次是北宋灭亡后,还是河北河南山东的老百姓又跑到了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三次大迁移,东南一带人口已经很多了,再后来的很多都没地方待,只能再往南走,到了福建、广东、广西。现在这几个省还有大量的客家人,就是北方南迁的。

人口迁移不能光往一个地方迁,不然怎么装得下那么多人,南迁都迁到海南岛了,还怎么迁?后来的迁移就只能换地方了,以前往南现在往北。相对来说,在那个年代去四川、两广,路途比去东北还要难得多。不知道为啥河南河北山东这几个省处在四战之地,战乱频频,还能老是这么多人?

以前的人乡土观念实际上还是比较强的,不管南迁还是北迁,都是没办法了才背井离乡。而且往往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新的地方站稳脚跟了,他老家的人再遇到困难就会陆陆续续往同一个地方迁移。就像河南人跑关中的多,山西人走西口的多,山东人闯关东的多。

而且山东辽宁曾经属于同一个省,早在明代就有大量山东人迁到辽东一带,很多的山东人在那边都有老乡甚至亲人,这应该也是后来闯关东的一个原因吧。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老百姓的流动主因是为了面包讨个生活。要是家乡丰衣足食,幸福满满,没人愿意背土离乡,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和俄国人谈成了东清铁路,这条从满州里到哈尔滨,到绥芬河,再从哈尔滨到旅顺的巨大工程就像一个商机的流水线,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取得了旅大地区和南满线(长春到旅顺)周边管理权,沿着这个铁路出现了大量的工厂和城市,比如哈尔滨啤酒,老巴夺香烟,大连造船,石化,鞍钢,瓦轴,很多日资纺织厂,大量的工厂兴建和城市化的红利,大连,长春,哈尔滨就是那时的深圳,几年功夫由一个村庄成为东北亚繁华的城市,比起80年代珠三角,90年代的长三角----只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仅是山东人,山西,河北,日朝俄人也很多,45年大连有近40万日人,长春也有几十万,如果当时东北环境不好,他们会来工作办厂经商吗?在90年代东北大量工厂关停前,千万工人下岗前,东北的经济全国相对还是很不错的,几乎没有出关的输出民工,像大连每年都有不少山东差的地方农民工来,90年代还能如此,解放前?闯关东时你可以多找一些那时东北交通城市化,企业那方面的数据,再看看江南当时的数据,可以延续到上个世纪50年代,看看当时哪里有工作机会!哪里有面包!

近代的“闯关东”,其实促成的最主要因素,还是在于清廷有意识地对东北的“开禁”。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物产丰美,是有条件接纳上千万人口的未垦之地。

但由于满洲贵族要给自己的“龙兴之地”留块“自留地”,所以曾经封禁了200多年,禁止关内汉民到关外垦荒。

而促成最大规模“闯关东”的以及从局部到全面“开禁”,和“丁戊奇荒”(1877—1878年)有关。

热河、山东、直隶、河南、山西、陕西、安徽、江苏北部一带遭遇大旱,大约有1000多万人饿死,华北大批灾民涌入东北。从1860年局部开禁到1897年彻底开禁,此后到清朝灭亡,这段时期超过1,800万人“闯入”东北境内。

实际上在传统农耕时代,但凡遇到大规模的灾荒,历代王朝最担忧的就是“流民问题”。流民一旦“运动”开来,即便是富庶安宁的江南,也会被荡为人间地狱。

而华北大量灾民没有涌入江南,而是却沿着渤海湾进到了东北,这和当时李鸿章的“防流”措施基本到位。

为了防止数百万灾民涌入锦绣江南,破坏“洋务运动”求富阶段的成果。地方官绅们竭尽全力,层层堵截,“就地留养”,甚至“主动出击”,江南士绅出钱出力,深入灾区进行赈济。

当时的江苏巡抚吴元炳,在朝廷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带头捐款,从最北边的徐州就开始设卡拦截,开办粥厂。徐州往南,吴元炳在清江设立了17个粥厂,收容了4,5000余人。扬州城外“五台山”又设立了11个粥厂,收容灾民4,2000余人。如此一来越往南,灾民对地方造成的压力就越小。到了南京、苏州城外设立的粥场,基本上都控制在了万余人以内了。

但即便如此,又有多少苏北人顺着长江水道,坐着小船扎根开埠的上海。

宁波人到上海是为了发财而冒险,是去做生意的,而苏北人到上海是讨活命的。而开埠后的上海经济的迅速崛起,不单单是资本的力量,同时还有无数苏北人廉价劳力的血泪。

而北方天津、北京这些大城市的严防死守,这就使得灾民们最大的方向只能往东北去,当时有且只有东北,能够接纳并养活数以千万计的灾民,并且对当地不造成灾难性破坏。

而关东当时虽然仍有“禁令”在,但是逐步放开已经变成不得不执行的趋势了。随着后来日俄对关东觊觎的,最终清廷在1897年彻底放开了对东北的禁令。

百余年间,超过3000多万的注入,又遇到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东北迅速崛起。到了民国时期,张作霖治下的东北,成了当时全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之一。

闯关东的浪潮开始于1860年,在1860年以前,东北地区是满族的龙兴之地,除了东北的原住民和发配到东北做苦役的囚犯外,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允许到东北。因为清朝禁止老百姓前往东北,整个东北地区的人口数量一直非常稀少,当时的人都说东北的熊瞎子(黑熊)比人还要多。清朝的禁关令直接导致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很多地方都是荒无人烟的未开化地区。

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为了开发东北的经济,缓解北方自然灾害造成的矛盾,清朝放开了实行一百多年的禁关令。在禁关令放开之后,山东、河北、山西、河南一带的百姓纷纷开始闯关东,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始快速发展,很快从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了当时全国最富饶的地区之一。很多人感觉南方地区比较富饶,主要是因为现在南方的发展比较好,但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东北地区的发展程度远远领先于南方。

特别是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东北的重工业发展十分迅速,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均排在中国首位。东北工业最发达的时候,整个东北的工业产值占到了全国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全国其他地方的工业产值加起来还不到东北的四分之一。伪满洲国成立的时候,东北的工业产值超过了日本,排在亚洲的第一位。民国时期恰恰是闯关东人数最多的一个时期,当时的人们闯关东到东北发展,同现在的人们去南方发展是一个道理。

除了农业和工业发达之外,闯关东时期东北的局势也相对安定。清朝放开禁关令的时候,是清王朝末年最混乱的一个时期,当时北方地区捻军四处攻城略地,南方的太平军也闹得沸沸扬扬。英法两国和清朝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的京城北京被攻克,咸丰皇帝带着满朝文武仓皇逃窜。这一时期南方和北方地区人口锐减十分严重,从清朝时期的人口统计情况来看,这一时期战乱地区的人口减少了1亿以上,当时南方和北方大约有3亿人,死亡率超过了百分之三十。

闯关东的主力军都是北方人,他们往南方跑要面临太平军的威胁,往东部沿海跑需要面临英法联军的威胁,往西部没有土地能够耕作,只有往东北跑才是最佳的路线。到了义和团运动时期,山东和河北的义和团运动闹得沸沸扬扬,正常老百姓为了能够获得安定的生活,只能离开家乡寻找新的出路。而当时的东北地区已经开发的比较不错,南方地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比较大。而东北地区人少地多,到了东北就能够吃饱饭,因此这时候的人们还是选择了闯关东。

闯关东真正的热潮是在民国时期,当时的东北是全国最大的粮仓,全国最发达的工业地区。不过当时的东北只有一千多万人口,全国共有4亿多人,因此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纷纷向东北地区移民。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东北已经有了4千万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8%左右。不过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闯关东的浪潮渐渐被“雁南飞”取代,很多之前移民到东北的人,现在又迁移回到了故乡发展。

过去生活贫困年代,山东一些生活不下去的贫民就"下关东”谋生。记得我们这里上世纪60年初自然灾害期间,政府还组织了一次移民下关东,当时我村挑选了20多户最贫困的户移民关东。

为什么山东人下关东而不去江南,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下关东比去江南更方便找到工作,能解决生活问题。

关东指东北三省,这里地大物博,地广人稀。东北有中国最大的林区,大体可以分为三块:首先是大兴安岭以落叶松为主的林区,它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北接黑龙江,西接呼伦贝尔草原,东邻小兴安岭,南依松嫩平原,面积比浙江省还大。被誉为“绿色金子的宝库”。当时木料使用极其广泛,供不应求,所以需要大量伐木工人。

东北还是煤炭生产重要基地,其中辽宁省煤井有144处,全省煤矿产地主要分布于沈阳、铁岭、抚顺、阜新、北票、锦州、朝阳等地区。黑龙江省煤炭是省内的第二大能源矿产,主要分布于东部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煤矿区。吉林煤矿分布于长春、辽源等。这些丰富的煤炭资源也需要大批人开采。

总之,过去只要到了东北不愁找不到工作,当然也就不愁没饭吃。

相比江南地区,虽然江南富庶,但人口众多,当时工业很少,主要是农业,当地人就满足生产需要了,外地人去了很难找到工作。

以上就是过去穷的没办法了就闯关东约原因。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为何老人爱去西北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