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内乱换全章(司马家族的灭亡原因)

一、如何做好家族企业的人事管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在企业里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内心抗拒企业家族之外的人,越是重要的岗位越是不以才能大小用人,用人唯亲,直接导致许多岗位人岗不匹配,家族成员在大家长的庇佑下,即使犯了很严重的错误也难以按照制度处罚,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营状况。上升渠道狭窄,即使很有能力的人才进来也很难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个人认为:一、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化家族企业要从人格化社会网络交易转向非人格化的制度性交易,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实现资本社会化。一是上市,发行股票来融资,通过外部监管来完善自己,二是与大公司合作,出卖一部分股权给大公司,依靠大公司来壮大自己。只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才能使企业成为公众型企业,才能实现人才资本与货币资本的有效结合;要实行专业化管理,正确对待职业经理,实现“经理革命”;要积极规范治理结构,在坚持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家族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现代规范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创业元老实施“金色降落伞”计划,实施二次创业,解决“代际沟通”问题,妥善解决问题。二、产权制度创新现实中,血缘使家族企业“家企不分”、亲缘使家族企业“族企不分”,地缘使家族企业“地企不分”。在初期,家族企业的“三缘”适应了创业初期企业发展的需要,但在发展成长期,需要建立现代的产权制度,有效权衡和制约,获取潜在利润,促进家族企业成长。家族企业要想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循环周期,要想真正做大、做优、做强、做久,必须要有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勇气,以战略眼光、机遇意识、开放理念认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克服家族企业的短期行为。当发展到一定规模、进入到一定生命周期时,就必须突破家族制管理模式,以家族资本去有效融合社会资本,与非家族成员共享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完成从家族制企业向现代企业的变革。三、家族企业向企业家族转变家族企业成长的核心就是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值得推荐的做法是,家族成员只进董事会,公司的运作管理交由专业人士去做,即引入人才。在这方面,一些日本的家族企业的经验可以借鉴,如丰田公司、三井公司等均聘请知名专业人士执掌企业管理大权,且真正做到有职有权,大多数中、下层管理职位也外聘专业人士担任,所以一些日本老牌家族企业中老少三代人都为同一家公司打工。这些员工早已视企业为自己的家,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由家族企业向企业家族的演变。四、防止裂变“裂变”是家族企业的一道生死门槛,因为家族企业是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等情感,裂变易使感情破坏,感情基础一旦毁坏,虽可重建,但成本很高,且容易反复,家族企业治理的关键是“合”与“和”,任何一个成员的出局,都可能根本性地破坏整体的情感基础,都会发生“地震”,窝里斗使家族企业容易产生裂变。同时,“太子”与“宰相”的明争暗斗也易导致家族企业的“内乱”,在子承父业的家族企业交接班中,家族企业的“太子军”们正披挂上阵,立业主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族企业认为“蜀中无大将”,选择职业经理人当“宰相”,掌管公司的经营权,于是“太子”和“宰相”的争斗不期而至。在家族企业的运作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用人不疑,另一方面是疑人不用,采取“宰相”辅助“太子”,需要有效互补,相互协作。五、平稳过渡一是创业元老的问题,需要合理安排,可以组建决策委员会或监督委员会等类似机构,妥善安排创业元老,权利平稳交接;二是职业经理人与接班人的关系,正如经济学家钟朋荣的“保姆和太太”的比方:请保姆的目的本来是为了让太太轻松一点,是为了把家务料理好一点,但是如果这个保姆当了三天保姆之后也想当太太,那么,原来的太太还不如自己辛苦一点,就不要请保姆了,免得出事。在家族企业成长过程中,需要引进外部人员,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从“任人唯亲求稳定”向“任人唯贤求发展”转变,变革企业文化,实施二次创业,寻求更广的发展空间,但需要平稳过渡。六、外部环境优化在外部环境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家族企业体制创新的指导,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和诚信体系,降低家族企业引进外部人才的风险。同时发挥协会等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如组织培训与考察,因为家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族企业家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应大力加强家族企业自身素质的培养。,通过组织培训、出国深造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通过自身的学习浓厚整个企业的学习氛围,把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七、向国际市场迈进随着国际化趋势的日趋明显,家族企业必须拓宽国际化的视野、运用国际化的思维、掌握国际化的规则、拥有国际化的人才,以全球为平台整合资源,不仅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要树立外向经营、知识产权、国际惯例、自立自强、公平竞争等先进理念,不断向国际市场迈进。总之,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变革和转型,需要与时俱进。家族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要从古代舢舨转变到现代舰船,必须从家族企业的躯壳脱胎换骨成社会化的公众型的公司,从而不断健康成长!

二、阳志刚 阳氏家族的来源问题


家族内乱换全章


一、姓氏渊源:

1、源于姬姓,出自源于东周时期的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考》记载,周朝时期有个附庸方国、阳国(今山东青州),其地与齐国接壤。东周惠王姬阆执政时期,阳国被齐国灭掉,齐人迁入其都,原阳国君主的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遂成阳氏。

2、源于姬姓,出自东周周景王姬贵给少子樊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广韵》记载,东周时期,周景王姬贵封其少子樊于阳邑(今河南济源),世称阳樊。后为避周乱奔燕,遂以原封邑命姓,成为阳氏一支。

3、源于鲜卑族,出自代北莫胡卢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莫胡卢氏,代人,(魏)孝文改为阳氏。”

代北(今河西走廊及以北一带)鲜卑族人入主中原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顺利平定地方叛乱后,把彻底的汉化政策当成一生最重要的事业的,谁敢阻拦,就得遭到最无情的惩罚。他的亲生儿子、十五岁的太子拓拔恂就是因违抗父亲的汉化政策而送了命。

拓拔宏不仅是下令国民禁穿被称为“胡服”的鲜卑衣,还禁止国民再说鲜卑话,甚至把祖上传下来用了不知道多少代的姓氏也改成了汉姓,他带头把自己的姓“拓拔”氏改成了“元”氏。这还远远不够,他要大臣百姓读汉书,学礼仪,背儒典,居然还把无上神圣的祭祀仪式也改头换面,用了汉族那套,筑圆丘祭天,掘方池祭地,弃本族天神不顾而祭起昊天大帝和五方上帝。

对于汉化改革政策的实施,北魏孝文帝是极为坚毅的,他完全不理会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因为他更是强大的,几乎是独自一人按着自己的规划,一步步把整个鲜卑民族这个来自遥远北方、茫茫草原的桀骜不驯的民族引到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轨道上来。虽然元宏(拓拔宏)以三十三岁壮年病逝,但他成功了。

二、得姓始祖:阳樊。

阳氏出自姬姓,在公元前544年后的周景王时,景王姬贵将自己的小儿子樊封在阳邑(今河南济源),世称阳樊。周景王少子的后裔因为躲避内乱来到燕国,并以原来封邑名中的阳字作为家族姓氏,遂成阳氏。阳氏后人多奉阳樊为阳氏的得姓始祖。

三、迁徙分布:

阳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五百位。

大约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周景王年间,阳国被邻国齐国吞并,阳国灭亡后,阳国的子孙,为阳氏是周景王的后代。阳国原是周朝的一个小诸侯国,所在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了怀念故国,就以故国为姓而姓了阳。

另外,关于阳氏的源流,《姓考》一书曾经指出,阳是古国的名称,周惠王时,齐国人过侵略迁入阳国,阳国亡,子孙就以国为姓。在《通志·氏族略》上则说,阳国与齐国邻近,闵二年,齐人入侵,阳国子孙就以国为氏。此外,《广韵》上说,周景王封小儿子阳樊于阳,他的后裔为了避周时之乱,迁到燕国,以故国命姓氏,望族出于玉田。就是说,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

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阳都县:汉朝时期县名,隶属于徐州琅琊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之东的黄疃村一带。汉朝灭亡后即被废黜。

2.堂号:

启胤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周封少子;唐著谏官:上联典指阳氏的来历。“少子”,谓幼子,小儿子。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北平人阳城,字亢宗,少年时家贫而好学。登第后隐于中条山,德宗召他为谏议大夫。宰相陆贽受户部侍郎裴延龄诬陷被免职,内外震恐,不敢发言。阳城与拾遗王仲舒等上疏论裴延龄的奸佞,要求挽留陆贽。德宗又想用裴延龄为相,阳城大哭于宫廷,极力阻止。后出任道州刺史,治民如治家。

圣门高弟;太子老师:上联典指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阳货,鲁国人。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大学者阳孝本,字行先,博学行高,苏东坡也很佩服他。他隐居山中讲学二十年,朝廷要他出来做官他不去。再三请他去给太子讲学当老师,他才去了。被授予博士,以直秘阁归。

2.八言以上通用联:

八科皆中,累迁御史;四世同居,诏表门闾: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国子祭酒阳峤,武后时,举八科皆中,累迁右台御史。以清白闻,终国子祭酒。下联典指南齐时期的名人阳黑头,华阳人。四世同居,建元中诏表门闾。

玉种兰田,喜获佳人淑配;袍遗贵宝,幸沐天子恩荣: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名人阳雍伯,一称羊公。尝设义浆给行人三年。一人饮讫,怀中出菜子一升,与之,曰:“种此生美玉,并得好妇。”后娶北平徐氏女,于所种处得白璧以为聘。生十男,皆俊异,位至卿相。下联典指魏国阳氏名人阳彪事典。

六、历史名人:

阳货:(生卒年待考),名虎,字货;鲁国人。著名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这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阳处父:(生卒年待考),春秋时代晋文公、襄公时人。著名晋国大夫。

他虽然不算多麽显赫的人物,但是却主导了一次震惊当时的人事异动,即所谓“易中军”并涉入所谓的“三易中军帅”的权力斗争的漩涡,最后身死名裂。

阳处父的身分及权力,功劳等各方面探讨所谓“易中军”及“三易中军帅”的相关问题,认为阳处父只是台面上的白手套型的人物,幕后的操纵者,其实是晋襄公。

阳处父的失败,即是晋襄公的失败。对阳处父的评价,包括所谓的“仲尼曰”及《礼记·檀弓篇》的记载,以二者之时代背景及个人立场之故,皆未能肯定阳子行事,实有失公允。以为阳子忠贞,可比荀息。

叔向忠于公室,世所共知。叔向犹愿效法阳子,亦所谓推己及人也。

阳雍伯:(生卒年待考),一称羊公。著名汉朝名士。

尝设义浆给行人三年。一人饮讫,怀中出菜子一升,与之,曰:“种此生美玉,并得好妇。”后娶北平徐氏女,于所种处得白璧以为聘。生十男,皆俊异,位至卿相。

阳尼:(生卒年待考),字景文,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累世仕于慕容氏。

阳尼自小就非常好学,博览群书。当时的幽州刺史胡泥,对阳尼的才学十分欣赏,上表推荐他,被封为秘书著作郎,后被任命为国子学祭酒。

北魏高祖孝文帝崇信佛教,曾经亲自在苑堂讲解经典,让阳尼旁听。后来,阳尼担任幽州中正职。北魏孝文帝驾临,命令各州中正各自举荐有才学之人,阳尼和齐州中正都举荐了自己的儿子。

北魏孝文帝说:“昔有一祁,名垂青史;今有二奚,当闻来牒。”

阳尼出任幽州平北府长史兼渔阳太守,还未上任,因任中正时收受同乡财物事发,被罢官。

阳尼回到家乡,编纂《字释》数十篇,未就而卒。终年六十一岁。

阳介:(生卒年待考),字天佐,阳尼之子;北朝北魏人。

官至冀州默曹参军,早卒。

阳鸣鹄:(生卒年待考),阳尼之子;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有才名于时,官至幽州司马。

阳季智:(生卒年待考),阳尼之子;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有才名于时,官至幽州司马。

阳荆:(生卒年待考),阳季智从弟;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官至范阳太守,有吏能。卒,赠平西将军、东益州刺史。

阳璠:(生卒年待考),阳季智之子;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官至散骑常侍。

阳伯庆:(生卒年待考),阳季智从子;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官至汝南太守。

阳固:(公元?~523年待考),字敬安,阳尼之孙,阳承庆之弟;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阳固性格洒脱大方,不拘小节。年轻时,喜欢和剑客交往,好行侠仗义,不营正事。到二十六岁时,开始转变,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知识非常渊博。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阳固跟随大将军刘昶出征义阳。刘昶性情暴躁,治军严厉凶暴,人都不敢言。阳固苦苦劝谏,刘昶大怒,想杀他,后豁免,让他任开路先锋。

阳固是个儒雅之人,临敌却勇敢果断。刘昶这才觉得他是个奇才,不敢怠慢他。军队凯旋而还,刘昶向高祖推荐了阳固。阳固年仅三十岁,就担任了大将军府的参军,跟随刘昶镇守彭城,并兼任长史。

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出任北平太守,颇有政绩。

宣武帝初年(公元500年),外戚专权。阳固作《南北二都赋》,讽刺达官显贵奢靡之风。

世宗末年,中尉王显新豪宅建成后,宴请宾客,酒酣,问阳固:“此宅如何?”

阳固回答说:“晏婴湫隘,流称于今,丰屋生灾,著于周易。此盖同传舍耳,惟有德者能卒。愿公勉之。”

王显嘿然。

有一天,王显又对阳固说:“吾作太尉府卿,库藏充实,卿以为何如?”

阳固回答说:“公收百官之禄四分之一,州郡赃赎,悉入京藏,以此充府,为足为多。且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岂不戒哉!”

王显很不高兴,从此怀恨在心。后来,找个借口,罢免了阳固的官职。

肃宗继位,阳固任尚书考功郎。赵祖悦袭据硖石,肃宗任命尚书李平为大将军,节度讨硖石诸军。封阳固为七兵郎中。

阳固作战很勇敢。李平非常欣赏他。军中大事,都与他商量。后又让他统领水军。阳固设奇计,攻打贼寇,先期占领外城。战争结束后,阳固被任命为步兵校尉,领汝南王悦郎中令,加宁远将军。王悦当时年少,行为多有不法,形同小人。阳固上疏切谏。王悦敬惮之。

正光四年(公元523年),阳固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赠辅国将军,太常少卿,谥曰文。

阳固刚直雅正,不畏强御,文学兼致,居官清洁,终末之日,家无余财,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他的亲故出资将其发送埋葬。阳固临死时,告诫他的子孙遵从祖制、以俭约修身治家。

阳固有文才,博览群籍,善诗、赋,著有《演赋》、《刺谗嬖疾幸诗》、《终制》等。

阳藻:(公元?~527年待考),字景德,阳尼从孙;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少孤,有雅志,涉猎经史,任中书博士、宁远将军、领统军等,外防内抚,甚得居边之称。以年老归,闭门不问世事,

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5~527年)为杜洛周所囚,在狱中发病逝世。

阳令鲜:(生卒年待考),阳藻从弟;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任京兆郎中令。

阳世和:(生卒年待考),阳令鲜之子;北朝北齐人(今河北蓟县)。

官至齐州骠骑司马。

阳延兴:(生卒年待考),阳藻从弟;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官至南豳州刺史。

阳弼:(生卒年待考),字世辅,阳藻之子;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长于吏事,官本州别驾。杜洛周陷城,弼遂率宗亲南渡,居于青州,值邢杲起逆,城民疑河北人为内应,遂遇害。

阳乘庆:(生卒年待考),阳尼从孙;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

官至太学博士,继承祖父遗志,撰《字统》二十卷,行于世。尼从孙固,字敬安,历官北平太守、郎中令、前军将军。固为人刚直雅正,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没之日,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

阳诠之:(生卒年待考),字子衡,阳尼重从孙,阳固次子;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

少著才名。曾任辟司徒行参军。早为门生所害,时人悼惜之。

阳耽:(生卒年待考),十六国时前燕人(今河北蓟县),晋末官至辽西太守。

前燕主慕容廆破鲜卑段氏,礼而用之。廆立郡以统中原流人,以耽等为谋主,委以庶政。先后历军咨祭酒,东夷校尉。其子阳鹜及侄阳裕皆仕燕,任要职。

阳鹜:(生卒年待考),字士秋,阳耽之子;十六国时前燕人(今河北蓟县)。

阳鹜自小好学,卓识不凡,初任平州别驾,多次进献治国安邦之策,大多被采用。慕容廆认为他是个奇才,升他做辽东太守。

北魏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慕容廆卒,其子慕容皝嗣位,任用王诞为左长史。王诞以阳鹜才能超众为由,把左长史的位子让贤给他。

北魏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皝自立为燕王,任阳鹜为司隶。阳鹜帮助慕容皝东西征伐,出谋划策。慕容皝临终时,对他的儿子慕容俊说:“阳士秋忠心耿耿,很有才干,可托付大事,你要好好待他。”

慕容俊称雄中原,阳鹜之功,仅次于慕容恪。后来,慕容暐窃取王位,以师傅之礼待他,倍加隆宠,官至太尉。

阳裕感叹地说:“过去像常林、徐邈那样的一代名臣,还多次推让至关重要的、显赫的职位,我这样年事已高、才能低微的人,怎么能担当重任呢?”于是,坚决请求辞职,言语恳切至极。慕容暐却不答应。

阳鹜历事廆、皝、俊、暐四朝,德高望重,从太宰慕容恪以下都礼拜他。但阳鹜谦恭谨厚,超过他幼年还没有做官的时候。他经常告诫约束自己的子孙。

阳鹜的子孙虽然显达的很多,却没有人敢违背他制定的法度。阳鹜生活非常简朴,常乘弊车瘠马。

阳裕:(生卒年待考),字士伦,阳耽之侄;十六国时前燕人(今河北蓟县)。

阳裕自小是个孤儿。他的叔父阳耽在阳裕幼时,就认为他是个奇才,说:“此儿非惟吾门之标秀,佐时之良器也。”

王浚任幽州牧时,嫉妒阳裕之才,弃之不用。石勒攻克蓟城(今北京)后,问枣嵩:“幽州之士,谁最有才能?”枣嵩曰:“北平阳裕”。石勒想重用阳裕,而阳裕却微服潜逃他方。

当时,鲜卑单于段眷为晋朝骠骑大将军、辽西公,特别虔诚地邀请阳裕。于是,阳裕答应了他,拜为郎中令、中军将军,位列上卿。辅佐段氏五主,很受尊重。

后来,段辽与慕容皝相护攻击。阳裕劝谏段辽说:“亲近仁德的人,和善亲邻的国家,是治国最重要的方法啊!慕容氏和我们世代姻婚,相互为甥舅,况且慕容皝很有才干。我们和他们结怨,每个月都有战争。百姓疲惫,得不偿失,恐怕国家的患乱就要从此开始。我希望两方面能追补以前的过失,重归于好,以安定国家和人民。”段辽不从,出为燕郡守,北平相。

北魏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农历3月,赵王石虎(字季龙)出兵攻打辽西,长驰直入蓟城(今北京)。段辽所属渔阳、上谷、代郡各太守相继投降,攻占了四十余城。北平相阳裕率领军民登上燕山,严密地防守。石虎属下诸将领恐怕阳裕成为以后的祸患,都想进攻他。石虎说:“裕儒生,矜惜名节,耻于迎降耳,无能为也。”于是,绕过此地,进入徐无县(今河北遵化)。段辽因其弟与燕王慕容皝交战大败,不敢再战,率其妻室宗族逃到密云山。

赵王石虎把段辽国三百多万户迁到雍、司、兖、豫四州。士大夫中有才干、有德行的人,皆加以擢拔和续用。

阳裕来到军门前请降。石虎责备他说:“你从前是奴虏的时候逃走,现在是士人的时候来降,难道是你知道天命、还是你无处可逃?”

阳裕回答说:“我从前奉事王浚,不能匡救,逃到段氏,又不能保全。现在你张网招揽天下的士人,幽、冀二州的豪杰没有不望风归服的,如果和你并肩共事,并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至于生死,全由你来决定。”

石虎听了很高兴,即刻任命他为北平太守。后任尚书左丞。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农历12月,段辽派遣使者向赵国请求投降。不久,后悔了。又派使者向燕国请求投降。赵王石虎派征东将军麻秋率领兵众三万人迎接段辽。因阳裕是段辽的旧臣,石虎让他做麻秋的司马。

然而,燕王慕容皝亲自率领众将领迎接段辽。段辽与燕王秘密谋划伏击赵军。于是,慕容皝在密云山埋伏精锐骑兵七千人,并在三藏口把麻秋打的大败。阳裕也被燕兵捉住。慕容皝早就听说过阳裕的贤名,立即将他释放,拜为郎中令,后升为大将军、唐国内使、大司马。东破高句丽,北灭宇文归,都是阳裕出的奇谋。慕容皝对阳裕非常器重。

阳裕心思灵巧。北魏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慕容皝让他在柳城(今辽宁朝阳)以北建造宗庙和宫殿,称之为龙城。龙城的所有城池宫阁,都是阳裕设计建造的。

阳裕一生谦恭清俭,刚简慈笃,虽数居高位,却如同普通百姓。对因罪流亡、羁押或死亡的士大夫之子女,都加以抚恤;对有不贤不肖子孙的长者,就像对待自己父母那样去伏侍。所以,时人对他非常推崇敬仰。

阳裕终年六十一岁,慕容皝非常哀恸。

阳之:(生卒年待考),阳固之子,阳休之弟;北朝东魏人(今河北蓟县);

东魏天平(公元534~537年)中入阁。

阳昭:(生卒年待考),字元景,阳固之弟;北朝北齐人(今河北蓟县)。

学涉史传,尤闲案牍。拜为文襄府参军。

北齐天保初(公元550年),除给事黄门侍郎,出为青州高阳内史,卒。著有《文集》十卷。

阳俊之:(生卒年待考),阳固之子,阳休之弟;北朝北齐人(今河北蓟县)。

官至通直常侍、尚书郎。有文集传世。

阳休之:(公元509~582年),字子烈,阳尼重从孙;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

隽爽有风概。少勤学,爱文藻。弱冠即有声誉。

仕魏,东魏武定年间,历官中书侍郎,官至黄门郎。

北齐天统年间(公元567年),官拜吏部尚书。北周武帝年间,官拜州刺史。著有《幽州人物志》。

凡所选用,才地俱允。周武帝平齐,拜阳休之为上开府,和州刺史。隋开皇二年罢任,终于洛阳,年七十四岁。

阳休之著有文集三十卷,又撰幽州古今人物志三十卷,并行于世。

阳斐:(生卒年待考),字叔鸾,阳藻之子,阳弼之弟;北朝北齐人(今河北蓟县)。

自幼有志向,涉猎经史。

北魏太和初年(公元477年),考中秀才。

北魏孝庄帝(公元528~529年)时,阳斐因在西衮州督护流民有功,赐爵方城伯,历任御史、广平王开府中郎,修《起居注》。后来,出使梁国。梁国尚书羊侃,是北魏的叛臣,曾与阳斐是同学。羊侃想请阳斐到家中叙旧,请了三次,阳斐都拒绝了。

有个梁人对他说:“羊侃来到梁国已经很长时间了,而且你们的国家已发生很大的变革,连李庐都到羊侃家中拜访,你为何这么难请呢?”

阳斐回答说:“柳下惠可以,我却不可以。”

梁国君主亲自对阳斐说:“羊侃特别想见你,如今我们两国和好,天下一家,还怎能再论彼此呢?”

阳斐始终没有答应。

出使梁国回来,任廷尉少卿。

北齐天保初(公元550年),任镇南将军、尚书吏部郎中。显祖文宣皇帝高洋亲统大军,向北防御匈奴,命阳斐监筑长城。

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59年),拜为廷尉卿,迁卫大将军兼都官尚书。

后任太子少傅,徙殿中尚书,卒于位。

阳师孝:(生卒年待考),阳斐之子;北朝北齐人(今河北蓟县)。

官至中书舍人。四十四:阳辟强阳辟强,字君大,北朝北齐人,阳休之子。官至尚书水部郎中。

阳城:(生卒年待考),字亢宗;陕州夏县人(今山西夏县)。著名唐朝大臣。

唐德宗时,他出任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当时道州一带多矮人,身高不过3尺,历来的地方官把这些矮人作为特产土贡献于朝廷,专供朝廷取乐玩耍。

阳城上任后,看到这种不人道的行为甚为愤怒,他上疏陈述了历年因贡矮奴给道州人民带来的无尽苦难,要求皇帝免除这项陋规。唐德宗看后遂同意停止当地土贡。道州百姓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感恩戴德。后来,民间便把阳城奉为福星,将他塑造成为天官模样,一身朝官装束,一派和颜,充满了福运和财气,这也表达了人民对阳城的崇敬之情。

现在,阳城的故乡夏县庙前镇还保留有他的墓冢和祭祀他的阳公庙。

阳孝本:(公元1039~1122年),字行先;江西赣州上犹安和乡莲花井村人。著名宋朝学者。

阳孝本少年时勤奋好学,二十九岁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上庠(大学),因才华出众,学识渊博,被左丞蒲宗孟聘为西席(教师),但他看不惯统治阶层的骄奢专横,不久便辞职还乡。回家后他将家产分为三份,一份送给乡中师友,一份捐给赣州通天岩的寺庙,一份留给自己日常应急,然后便到通天岩隐居,号称玉岩居士。

公元1094年,苏东坡被贬路过赣州时,听说有位任过左丞西席的人在通天岩隐居,于是专程前往拜访,两人相见,“深讶相遇之晚,遂为刎颈之交”。此后,阳孝本多次来到苏东坡下榻的地方回访,两人除在廉泉旁几次彻夜长谈之外,还携手到光孝寺、郁孤台、八境台等处凭吊。相见时难别亦难,阳孝本还租一叶扁舟,邀苏东坡到自己的家乡莲花井和梅岭嶂等地游玩遣怀,因此,便有了苏东坡称颂上犹江的名诗:“长河流水碧潺潺,一百湾兮少一湾。造化自知太元巧,不留足数与人看。”与此同时,苏东坡写了一首推崇阳孝本超然尘世之外的赞诗:“道不二,德不孤。无人所有,有人所无。世之所宝者五,天啬其二而畀其三。是以月计之不足,岁计之有余也。”。

宋大观三年(公元1107年),六十八岁的阳孝本被朝廷任命为直秘阁参事,但阳孝本对腐败的朝廷心灰意冷,不久便辞官还归通天岩继续隐居。

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八十四岁的阳孝本在通天岩无疾而终。

后人把阳孝本的生平业绩载入《宋史·隐逸》中,将其散见诗词整理成册曰《玉岩遗录》并赠匾称其为“南赣乡贤”。

现上犹县和乡联合村阳孝本故里仍保存有“莲花井”、“阳氏宗祠”、“祖坟”等有关他的文物古迹。坚守中原文化传统,遵循儒家礼学的客家人为纪念这位德行高尚的名士,在当年苏阳通宵畅谈的廉泉旁建了一座苏阳夜话亭,在通天岩石窟建了一座阳公祠。

阳静立:(生卒年待考),隋朝人(今河北蓟县),北齐阳昭之子。

性淳孝,操履轻方,美词令,善尺牍。仕齐,官至三公郎中。隋开皇初,为州主薄。

阳峤:(生卒年待考),唐朝人(今河北蓟县),阳休之四世孙。

举八科皆中,拜为右台侍御史。

唐睿宗继位(公元684年),被封为尚书右丞。后历任魏州刺史、兖州都督、荆州长史、本道按察使,以清白闻名于世。

逝世后,大唐王朝赐谥号为“敬”。

阳自碧:(公元1918~今),四川巴中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股长、副科长,中共中央机要科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科副科长、科长,冀热辽军区司令部机要科科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副处长,华北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副局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五十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三、司马家族的灭亡原因

因为司马家族的后人司马炎(司马昭之子)没有经营好司马氏的天下,由于选接班人失误,加之社会风气败坏,民族矛盾尖锐,出现了“八王乱政”“五胡内迁”这样的事情。西晋开始走下坡路。西晋衰败,如同滑坡,速度越来越快,司马炎之后的三个皇帝,个个短命,仅用了26年,就完全葬送了大晋帝国。

第一:奢侈腐化之风。

西晋统治集团腐化先从皇帝开始。晋武帝司马炎在民间大选宫女。后宫宫女多达数千,但他仍不满足,灭吴之后,又把吴国宫中数千名宫女运到洛阳,这样,后宫宫女达到万人。由于宫女太多,司马炎不知所从,有时就坐在一辆羊拉的车上在宫里转悠,车停在哪个宫女的门口,就在哪儿过夜。

上行下效,皇帝如此荒淫无度、纵情享乐,怎么能对下面进行约束?于是那些皇亲贵戚、官僚大臣紧随其后,纵情声色,极尽奢华。有的讲究吃。何曾任朝廷高官,聚敛了许多钱财,“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其子何劭,更加奢侈,每天吃饭的花费达到两万,超过其父一倍。

西晋盛行炫富、比富之风,石崇和王恺比富斗宝的故事就很典型。在西晋,有些权势过大、财产过多的人,牛气冲天,缺乏自制,甚至拿杀人当儿戏。

据《晋书·王恺传》记载:外戚王恺在宴请宾客时常安排一些女伎奏乐助兴,一次一位吹笛的女子吹得有些走调,王恺便当众把她处死。石崇也是个以杀人为乐的极其残忍的家伙,每次请客饮酒,常让美人斟酒劝客。如果客人不喝酒,他就让侍卫把美人杀掉。一次王敦与王导一道去石崇家赴宴。王敦硬是不喝,结果石崇斩了三个美人,他仍是不喝。王导责备王敦,王敦却恶狠狠地说:“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关于“斩美人劝酒”的故事,史书记载有所不同。《晋书·王敦传》载为王恺事,非石崇。《世说新语·汰侈》说是石崇所为。后来的学者认为在传说过程中,把人物搞错了。

但无论是王恺还是石崇,我们已无法追究他们的杀人罪行,我们只能说,王恺、石崇还有王敦,都是一批冷血动物,他们良心泯灭,自私冷酷,是西晋腐败社会的产物。

对社会自上而下崇尚奢华的现象,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大臣傅咸就向朝廷上书,愤怒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他还说:“古者尧有茅茨,今之百姓竞丰其屋。古者臣无玉食,今之贾竖皆厌粱肉。古者后妃乃有殊饰,今之婢妾被服绫罗。古者大夫乃不徒行,今之贱隶乘轻驱肥。古者人稠地狭而有储蓄,由于节也;今者土广人稀而患不足,由于奢也。”

第二:金钱崇拜之风。

在司马炎的纵容和包庇下,西晋的官僚富豪们不遗余力地追求利益,贪婪地搜刮民财,金钱成为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有了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西晋是中国古代金钱拜物教最盛行的时期。钱本来就是物品流通的媒介,但是,在西晋,钱却成了无所不能的神物,人们痛感这一社会风气对社会的腐蚀,纷纷写文章予以抨击。其中鲁褒写了一篇著名的《钱神论》,辛辣地讥讽一切为钱、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现象。

鲁褒对钱的作用的论述,十分精辟,他把官僚贵族对钱的贪婪掠夺和钱的作用描绘得淋漓尽致。文中写道:

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发,怨仇嫌恨非钱不解……

鲁褒还写道:执我之手,抱我终始。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谚曰:“钱无耳,可暗使。”又曰:“有钱可使鬼。”凡今之人,唯钱而已。故日: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仕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

鲁褒的批评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钱”变成了社会一个有力的“杠杆”,人们毫不隐讳地谈钱、爱钱、贪钱、掠钱,朝野上下,一切向钱看,一切可以用钱换,社会风气腐败透顶。

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举国上下的人都在争利、逐利,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此种现象成为社会时尚,那国家肯定要出问题了。在钱的驱动下,西晋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统治危机日益显现。

第三:清谈虚浮之风。

西晋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清谈虚浮之风。清谈又称“谈玄”、“玄言”,专门讨论一些抽象的脱离实际的问题。讨论一些抽象的哲理问题,如有与无、才(才能)与性(道德)、名教(政治制度与道德)与自然(天道、人类本性)等,如果是士人研究讨论,不仅与政局无关,反倒是一种雅兴。

问题是西晋官僚们也大倡玄风。他们以“名士”自居,一边潇洒地挥着麈尾,一边侃侃而谈,故弄玄虚。如琅琊大族王衍,被誉为玄谈领袖。他从黄门侍郎历任中领军、尚书令。职务很高,却不干实事,“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手执玉柄麈尾,“妙善玄言”,和他一起善于谈玄的还有乐广。

《晋书·乐广传》:“广与王衍俱宅心事外,名重于时。故天下言风流者,谓王、乐为称首焉。”宅心事外就是心思在政事以外,不好好干事,每天乐此不疲的就是清谈。西晋官员们终日谈论玄远、喝酒放纵,不去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风气必然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西晋灭亡时,大臣王衍被杀前,叹息道:“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后来人称清谈误国。

不过,清谈只是表象,士人清谈往往谈哲理、概念,有些命题很有价值,这不能说误国,而官员不工作,净瞎扯,影响工作效率,但还不至于误国。西晋亡国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导致的社会动乱,官员清谈是政治腐败的表现,是表而不是本。

扩展资料:

魏晋时期(220年—420年),指东汉瓦解后,三国到两晋的时期,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

魏晋中“魏”指的是三国北方政权曹魏,而“晋”指的是司马氏建立的晋朝,此时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

魏晋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思想、美术、书法、音乐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文化史上称之为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

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深远。当今的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的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关相辅相成。

参考资料:魏晋-百度百科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家族内乱换全章和司马家族的灭亡原因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家族内乱换全章


猜你喜欢